
10月3日,央视在最新播出的专题片《必胜》中首次公开证实豌豆财富,我国空军某部歼-16战斗机曾成功执行“拒止并驱离外军隐身战机”的重大任务。
在片中,亲历此次行动的飞行员张超回忆了与外军隐身战机对抗的全过程。虽然双方没有开火,但在空中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近距离格斗和机动占位战。最终,我军歼-16成功锁定两架外军隐身战机,并迫使其撤离。这是我国首次官方确认与外军隐身机在空中发生对抗并取得优势。
虽然央视并未公布对手机型,但根据目前我国周边的情况,具备隐身能力的外军战机主要是F-35和F-22两款。其中,韩国空军拥有F-35A,日本自卫队装备有F-35A和F-35B,美军则经常在日本部署F-22战机,同时,美国海军航母上的F-35C以及陆战队两栖攻击舰上的F-35B也频繁出现在我国周边海空域。综合来看,这次“挑衅”我军的,很可能是驻日美军陆战队的F-35B。
展开剩余75%F-35B是一款为了实现垂直起降而在设计上做出巨大妥协的战机。为了安装沉重的升力风扇,它牺牲了机体内部的大量空间,导致载油量和载弹量受限,机动性更是远不如常规起降的战机。这种结构让它在近距离格斗中处于明显劣势,面对机动性更强的歼-16自然难占上风。而且外军飞行员或许因为“第五代战机”的光环低估了歼-16,主动进入近距离格斗圈,反而让歼-16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机动优势。
歼-16本身实力强劲,它源自苏-30的气动布局,格斗性能极佳,再加上我国自主升级的航电系统和动力装置,机动能力大幅提升。早期的歼-16装备两台涡扇-10A发动机,后期批次据称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涡扇-10B,每台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可达14.5吨,超过苏-30MKK所用AL31FP发动机的12.5吨数据。强劲的动力、高推重比、先进的飞控系统以及新型头盔瞄准系统,使得歼-16在近距空战中拥有极强竞争力。
相比之下,F-35B虽有一台推力高达19.5吨的F135发动机,但由于机身笨重豌豆财富,灵活性受到严重限制,尤其在近距离缠斗中劣势明显。外军飞行员放弃隐身优势与歼-16硬碰硬,反倒给了我方可乘之机。
当然,也不能完全排除对手是F-22的可能。虽然F-22被誉为“空战王者”,但历史早有案例证明,隐身战机在近距离格斗中并非不可战胜。2009年阿联酋“高级战术领导课程”演习中,法国“阵风”战机就曾与F-22进行6次一对一近距格斗,最终“阵风”赢下5场,美军的F-22只获一胜。演习中,阵风飞行员通过高过载机动两次用机炮瞄准光环锁定F-22,若是实战,F-22早已被击落。可见,一旦隐身优势在近距离用不上,F-22的气动性能并非绝对压制。而歼-16的机动性并不逊色于“阵风”,若真与F-22缠斗,也并非没有胜算。
更重要的是,这次央视曝光的意义不仅在于歼-16在单机对抗中获胜,更在于展示我军强大的“体系化反隐身能力”。歼-16能够执行“拒止驱离”任务,意味着我军首先就能准确发现对方隐身战机,否则谈不上驱离。这表明外军隐身机很可能已进入我国防空识别区,甚至有进一步逼近我国空域的意图,而我军的多层反隐身预警体系已发挥作用。
目前,我军已构建起完整的反隐身监测网络,从地面的米波雷达、无源雷达到空中的空警-500A预警机,再到卫星天基探测系统,形成一张立体“天网”。外军隐身战机只要靠近,就难逃监控。
至于为何执行此次任务的是歼-16而不是歼-20,也与任务性质密切相关。和平时期的驱离任务基本不会开火,而防空识别区多在公海上空,敌方只要没有明显敌对动作,我方不会先开第一枪。这类任务通常是伴飞监视,拼的是留空时间和任务成本。歼-16作为双发重型机,航程远、留空时间长、使用成本低,非常适合这种长期伴飞任务。而歼-20作为我国最先进的隐身战机,更适合执行高端突击或隐身任务,浪费在伴飞上显然得不偿失。当然,也不排除歼-20在更远空域内暗中监视,随时准备支援歼-16。
央视此次公开披露这一事件,无疑是在向外界释放一个明确信号:无论对手使用何种先进装备,我军都有能力在体系化作战中发现、应对并驱离任何空中威胁。
——改写版完——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